2016年11月7日 星期一

對社交焦慮症之精神健康素養


今年的亞洲精神醫學會(Pacific Rim College of Psychiatrists 2016 Congress)在高雄展覽館舉行,筆者很榮幸能在會中發表「運用社交焦慮症虛擬病人進行衛教之效果及滿意度」之報告。

社交焦慮症病人很少尋求幫助,也沒有研究調查虛擬病人是否可以增進社交焦慮症病人的精神健康素養(mental health literacy)。因此,儘管社交焦慮症是第三或第四常見的精神疾病,社會大眾仍然缺乏機會來認識社交焦慮症。

所謂精神健康素養是指對精神疾病的知識與信念,其有助於精神疾病之認知、處理及預防(Jorm 2000)。澳洲針對年輕人的研究發現很少人能正確標示出社交焦慮症的案例,半數以上的人認為他們只不過是比較「軟弱」而已,他們應該「立刻振作起來恢復原狀」(Reavley 2011) ,這表示一般民眾對於社交焦慮症的認識不足;另外,亞洲或華人社會常認為害羞內向的小孩代表聽話乖巧的特質,這更容易忽略了社交焦慮症的可能性。

所幸隨著科技的進步,網路已可以幫助我們用「虛擬病人」來幫助學習、認識精神疾病。所謂虛擬病人是指運用資訊科技模擬出的可以互動的精神疾病患者。因為是電腦程式做出的虛擬病人,因此不管醫學生或一般民眾都可以隨時上線學習,且可以反覆學習。

我們這個研究建立了一個社交焦慮症虛擬病人,讓民眾學習社交焦慮症之症狀、診斷及治療,總共有四百多位民眾完成學習和成效及滿意度評估。結果顯示有72%的參與者可以正確辨識社交焦慮症,精神健康素養及正確辨識社交焦慮症的能力在虛擬學習之後都顯著進歩,有社交焦慮症的個案比沒有社交焦慮症的個案顯著地進歩更多,整體滿意度上多數參與者認為虛擬病人學習系統是一個有意義的學習。

虛擬病人的民眾教育和醫學生教育一樣對增進社交焦慮症的認識是有幫助的,此創新的研究成果激勵我們繼續透過各種方式來增進民眾的精神健康素養;不管是社交焦慮症、憂鬱症或其它的精神疾病,國外的研究多顯示可以增進患者的求助行為。除了虛擬病人之外,有些個案前來求診時拿著筆者的著作「宅男宅女症候群:與社交焦慮症共處」說,他/她看完書本後覺得這本書簡直就是在描述自己嘛,因此才勇敢地踏入診間,尋求解決困擾多年的問題。

因此,筆者有空的時候還是會繼續在網誌上寫些文章,讓大家能對精神健康有更多的認識!

PS. 感謝心靈園地及台大精神科圑隊的協力合作得以完成此研究!